10月31日晚,上海突发疫情。医务人员一夜间完成迪士尼3万人核检,极致效率令人震惊。作为视效率为生命的医疗行业,其诸多场景都亟需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来加速。特别是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成为趋势,RPA不仅业已深入到医院的财务、运营管理等诸多场景之中,更为疫情防控下相关数据整理统计需求加速。
10月12日,国家卫健委预算单位经济管理相关财务人员就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带领下,来到艺赛旗了解RPA的前沿应用。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两篇文章来介绍RPA在新冠防控领域以及在医疗领域运营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日常工作中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
01、新冠疫情网络直报
目前,新一轮的疫情已经波及全国多个省市。为实现防疫信息透明化,涉及地市的医院都需要昼夜加班完成疫情信息采集,核实并单列统计等工作,以完成数据需求。为此,医院统计员要从医院信息系统(门诊、住院、检验、影像、药房)中筛查涉及疫情地区人员的旅居史、发热或呼吸道症状、核酸检测阳性、CT检查“白肺”影等符合指标的患者信息。
传统岗位统计人员需要审核执行查询结果,导出“基础数据集”“检验记录”“用药记录”等多项CSV格式的数据,选择“批量手工上传”至国家“流感医疗服务监测系统”。同时还要进入医院信息系统找到当日的“日发热门急诊量”“在院人数”等其他数据,填入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临时报表”下的“工作量统计表(每日)”;然后执行网站的“审核”,最后“上报、保存、退出(注销)”。
南方某三甲医院应用RPA,通过机器人模拟“统计员”完成上述工作。在应用RPA前,每天需要1个统计员0.5小时。应用RPA后,“疫情网络直报机器人”完成以上流程,耗时不超过30秒,这当中包含了网站“机器审核”无误,“机器人”通过短信平台反馈给统计员确认的步骤。
而填报的数据通不过机器审核,“机器人”也会“触发”过来短信告知,统计员可以在单位或在家里登陆网站纠错。虽然时间成本与不用“机器人”一样,但可以让统计员收到“再次审核”的提醒短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数据准确性。
02、采集住院科室入出转数据
医院病房工作动态日志是出院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等重要业务指标的数据源。尽管每一家医院都有住院信息系统,但经过住院登记处、护士办公室几个环节后,没有几家医院计算机的入出转数据准确无误。甚至有些医院住院床位图没考虑容错机制,误操作几率过高,甚至会出现一个患者同一天入院3次、出院2次的情况。
以某个开放了995张床位的三甲医院为例,过往纯人工统计需要2位统计员各用4小时到住院部人工采集核对入出转数据。然后需要1个统计员用半小时将数据录入统计信息系统,累计耗时510分钟,原始数据错误率24%。
后来采取信息手工填入Excel再给统计员的方式,需要1位统计员专门接收、整理、导入各临床科室的入出转数据,需要30分钟,原始数据错误率4%;但多数情况下,因为护士忘填、漏填、错填时有发生,需要1位统计员催促、跟踪、校正,基本上要多花费0.5个工时;。
最后通过RPA的部署来解决统计问题。护士、统计员、会计师的账户信息都对机器人授权,交由机器人进行数据的比对统计,实现“无人值守机器人”采集和管理病床工作动态日志,当日24时自动抓取25个科室的入出转数据,耗时不到2分钟,原始数据错误率不到1%。
03、汇总每日业务运营信息
对很多医院来说,每日汇总提供当日的全院业务运营信息统计简报已成为统计人员的专项工作之一,内容涵盖门诊、住院、医技药学科室业务量和全院财务收入等。
某医院信息系统在17时下班后可以汇总出来当日门诊和部分医技科室数据,19时后可以汇总出来当日药房数据,24时可以汇总出来当日住院数据,次日2时后可以汇总出来财务收支数据。过往相关的报表导出、汇总、发布工作都依靠人工完成,耗时长流程繁琐。
在应用RPA之后,流程机器人模拟“统计员”完成以上操作,同时把报表发送的执行任务脚本时刻也填入“运行时间表”,机器人实现了每日准点自动汇总数据发送简报到院领导的手机。
应用成果:
专项工作过往每天需要耗费统计人员75分钟的时间完成,应用RPA后,从导出数据到发布微信,一个流程不到5秒。比起统计员手工操作的流程,“统计机器人”不受下班时段诸多因素影响,准时抓取数据,也不会发生遗漏部分数据或重复劳动这样的“失忆事件”,保障了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